历史类考研考什么?
1.历史学基础 历史学基础是历史学各个方向初试统考的科目,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世界古代中世纪史和世界近现代史四部分,分别对应“701历史学基础A”“702历史学基础B”两门专业课。该科目适用于考古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等所有学硕和少数历史学本科为统考的学校如南开大学、山西大学等历史学专业的专硕(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除外)的考试;另外一些学校虽然招收跨专业考生但只通过自命题考试,例如首都师范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2. 历史学综合 历史学综合即394历史学基础+414历史学综合,分别是世界史中国史、考古学、文献学、历史地理学等的总分500分试卷及考古学、历史地理学、专门史等88分的自命题试卷,适合以北京大学为代表的多数学科评级靠前学校历史学硕士复试使用或个别学硕学校的历史学本科为自主命题学校的学硕初试使用。
3. 全国通史统考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高校曾实行过6年制历史教材改革计划,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编写出版一部全国通用的高中历史教材。这种教材以编年为体,将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内容分别按古代、近代和现代分期排列在一起。当时编写出版的这套教材影响较大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和北京师大出版社,这两个版本沿用至今,成为当前中学使用的主要历史教科书。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历史教学的宏观指导,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教育部于本世纪初开始组织研制《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并先后于2003年和2005年印发试行。
在课程标准出台的同时,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和高教版分别组织编写出版了《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教学用书·中国历史》和《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教学用书·世界历史》两套新教材供各地选用。这些新的历史课程标准的颁布和教材的编写,标志着我国从五六十年代沿用的那种以编年体为主的历史知识体系已经转变为一种全新的史学理念和方法。在这种新体系下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对以往那种单纯依靠死记硬背历史事件的思维方式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取而代之的是更注重学生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框架,以及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去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基于上述情况,近年来全国各地历史中考高考均出现了不少以“知识网络图”“知识纵横图”“知识体系”等形式考查学生对某一时期历史阶段特征把握程度,或者让学生根据已给的图表进行解释说明的新题型,而这些题目往往也是历年中考高考的必考题之一。因此,要准确把握这类题目的出题思路,就应当先了解当前国内最新的中外历史教材的内容及其结构特点,在此基础上理清各类历史事件之间的相互联系,进而形成自己的知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