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怎么生五行?
这个问题涉及中国古代哲学中一个基础性的问题,那就是“气”是什么? 古人很早就意识到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这一点。《庄子·知北游》中有:“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这里已经将“天”“地”“时”“万代”都理解为具有形质的实体性存在物了,那么它们构成世界的物质基础就是“气”——也就是老子所说的“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到了战国时期,儒墨两家对“气”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墨子认为“气”是构成宇宙的本体——《墨子·经下》中说:“有以同,无以同,孰调之?曰:若以同则无变,如月盈亏、日亏朔。月有死生焉,日月相推而明生也;昼夜相推而明成矣。日夜相推而不成明者,月异而日同也。故曰:有同者,有无体不可合。”也就是说只有那些不断运动变化的东西才是真实的存在——“气”也是如此。
孔子虽然没有专门谈论过“气”的问题,但是他在评价舜的时候说了这样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帝尧之功,平洪范也。帝舜之功,浚哲文明,温诚惠和。”(《中庸》)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禹的父亲鲧因为“好息水土”,所以不能继承尧的位置;反之呢,舜虽然“陶邑乎河滨”,但是却能够取代尧的地位,原因是舜“濬哲文明”,“温诚惠和”。也就是说,在孔子看来,舜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他身上“气”的质量发生了变化,从质上说,他与尧并无差异,但是由于他的道德与智慧超过尧很多,所以在现实中,他就是那个成功的替代者。这种“气”的变化是可以遗传的(“德至博,流泽深且远。”)因此后世就有“天子巡守,后稷播殖”的说法。(《礼记·檀弓下》)
总之,在儒墨两家那里,“气”不仅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元素,而且是推动事物运行的唯一动力,同时也是区分事物质量高低的关键因素。这种“气”的理论对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