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赐将军是什么生肖?
盘古开天,阳清为天,阴浊为地。 古有盘古氏,其形覆帽如盘(圆形);又有槃瓠,善食猛兽而身被百毒不侵。 按《南越志》记载“槃瓠,犬名也。食虎,能逐之”。 又《大酉山赋注》云:“槃胡,神犬也。食虎,故能逐之。” 说明“盤瓠”或“槃胡”是指一种能以兽肉果腹的神犬,且身上有毛(披毛)、嗅觉灵敏、力大无穷,善于捕猎,尤其擅长追猎猛虎!
再根据《史记·封禅书》记载: “(汉武帝)令祠官加增海渚汾阴祭祀,如五帝故事。” 而《汉书·武帝纪》中也有相应记录: “元鼎四年春正月,诏曰:……汾阴后土庙旁居延海津,可立祝祀。” 汉武帝在位时期,曾经两次亲赴汾阴后土祭拜。 一次是元鼎元年(前116年)四月,第二次是元鼎四年(前113年)正月。
由史载可见,在西汉时期汾阴后土庙旁边已经有一片大海了,而且是“居延海”! 那这个“居延海”到底是什么呢? 根据古籍记载,汉武帝时期黄河在流出河套地区后向东转了一个大弯,形成一个“几”字形河道,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境内。
同时由于上游来水增多,导致汾阴后土庙的北面出现了一个湖泊——即后世著名的“盐泽”。 从汉代开始,这地方就被称作“居延泽”或者“居延海”,东汉王莽时曾在此设置西海郡,取意于“西方之水,聚于此海”。 《晋书·地理志上》中也记载了这个地方:“西海,旧名盐泽者也。” 又因为这里位于汉代西北边塞要冲之地,所以从两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直是重要的军事重镇。
那么问题又来了,既然史书上有“居延海”的记载而且一直延续下去,为什么到了唐宋时期就无迹可寻了呢? 这个原因也是一目了然——汉朝时期的“居延泽”或者“居延池”在后来隋唐之后彻底干涸了。 所以所谓的“汾阴后土庙”周围“居延海”也就自然不存在了。
不过,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这个“居延海”虽然消失了,但是一个与它完全同名的地方却在西北千里之外悄然出现了——“居延泽”或“居延海”竟然在唐末时期迁移到了今天的巴丹吉林沙漠附近。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认为: “据《旧五代史·四夷附录一》,梁开平二年(公元908年),契丹寇云州(今山西大同)。按云州去朔方(今宁夏灵武西南)不远。当时契丹所过之处‘人民逃窜,禾稼焦枯’,则此二年辽之入侵,似系自云州而北略朔州(今山西朔县),复转而东向。然则梁末帝贞明五年辽人入寇,自幽州(今北京)沿平州道(河北卢龙一带)而北,直抵澶渊者,亦即为此二年辽兵南下时所经之道。盖唐末既无朔方,又无太原,中原王朝之所以抗击契丹者,惟恃岚(今山西岚县)、石(今陕西韩城)二关而已。二关之间惟云州最险,而云州之东北又有应州(今山西应县),则契丹每次入寇,必自云州而下,应州而上,辗转徘徊于二关之中。”
由此看来,唐代的“居延海”很可能就是辽代的“居延泽”,只不过它在唐末时期迁移到了今山西省和内蒙古自治区边境地带。 而这样的迁移其实是有依据的,因为东汉时期这里的河道就已经发生了改变,逐渐分流向西。 所以隋唐以后这里的河流(黄河支流)都称做“黑水”,显然是因为颜色发黑之故。 至于宋代以后的记载中所说的“居延海”,很可能是指“居延泽”或“居延池”——即《新五代史·四夷附录》中所言:“(后汉)乾祐三年夏,回鹘请师于汉,将袭甘州,会甘州回鹘王亡,汉主遣水陆计谋攻取之。秋七月,回鹘王杀汉使者韩绍宗等五十余人于居延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