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五行中属什么?
五行的属性,古代说法和现代说法是有区别的。 古人说的“水”不是单独指代某一种液体(现代化学表明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而是把自然界中的所有液态物质都归到“水”这一行当里。所以古书里有“水曰润下”“水散而为雨”的说法。也就是说,在古代文化中,“水”是“滋润、向下”等意义属性的集合体。而“金”“木”“火”“土”也是如此。
从这一点上说,“五行“其实是没有实体的。但人们日常接触的自然界是实实在在的物质世界,这样就需要用具体的物体来代表五行。于是,木就代表树木,火就代表火焰,金就代表金属,水就代表雨露,土就代表大地。这样,五行就被赋子了具体的实在的实体。
这种具体的实在的五行,被中医引用过来表示人体的器官和生理功能。比如,水生木,肝属木,肾属水;心火生脾土,心属火,脾属土…… 这种人体五行的说法,在中医理论中占据重要的位置。与五行相对应的是五脏(肝心脾肺肾)、五色(青赤黄白黑)、五味(酸苦甘辛咸)、五劳(气虚血燥精亏阳虚)、五志(怒喜忧思悲恐)等等。
但中医用的“五行”并不是单纯的物理属性。它更强调的是阴阳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在生理功能上的反映。 所以中医理论里的五行,既不是单纯的水、火、木、金、土,也不是单单的血肉筋脉精神津液。它是阴阳二气的运动在生理功能上的具体体现。 不过,中医理论毕竟是几千年来我国人民经验的总结,是具有实用性功能的系统理论,当然可以被简化为五个符号来进行表述。这样的简化的五行,实际上已经脱离了它的原始含义,变成了一个新的概念体系——这个新的概念体系的载体就是阴阳。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简单地说五行就是阴阳是没有错的,而阳多阴少或阳热多阴寒少也属于五行失常的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