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中火木生什么?
“生”是阴阳五行的基本属性,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所做出的两种概括,而五行便是对自然界的五种元素及其运动变化所做的总结;“火木生什__”的问题实际上可以表述为“木生什麼——火”或“火生什麼——木”,换言之,讨论的是木和火的相互关系及意义。 《尚书·洪范》记载:“水火者,万物之所归。”意思是说,水与火,是构成宇宙万物的两大元素,由此而引申出中医理论的“阴虚则热”“阳虚则寒”等,并由此进一步衍生出中医用“四诊八纲”诊断疾病的理论体系。 所以,五行中的“相生”,实际上就是古人观察自然界中事物(即天地人)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哲学总结,其核心观念在于“和谐”与“有序”,而不是指某一具体事物的生成、繁衍过程。五行相生的顺序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空的变化而有所差异。 就时间而言,古人根据年周期节律的特点将一年划分为五个时段,分别对应金木水火土五行,称之“五运”;同时,又将每个季度最后18天划分出一个“阶段”,共划分成六个阶段,每阶段均对应一五行,称之六气,即所谓的“子午流注”。在不同的时间条件下,五行相生的顺序是不同的。如在大雪至小寒的六天内,五行相生的顺序是:土水木火木金土。这是因为大雪和小寒属于农历十二月,十二月是土月,按五行相生顺序应为“火生土”“土生金”。
就空间而言,古人把天下分成五个区域,每一区域各有一主导五行,称为“五方”,即东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中央戊己土、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同一时间条件下,不同区域的五行相生顺序也是不同的。例如,在冬季,水旺,故北方为最旺之地,五行相生,则先有水生木,然后才有木生火;而在春季,则相反,是先有木生火,后有火生土。
总之,五行相生是一个包含时间和空间的广泛概念,不能拘泥于某种固定形式。古书有云:“法象莫若五行,行莫若德。”说的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