闰的五行属什么?
“闰”字在五行中属土,有年、月、日之分 《说文》释曰:“闰,馀分之月也。从月,壬声。一岁之中,二月最後一日谓之‘闰’者,以闰馀分二月,增二十八日为百刻,而二月终。”也就是说,农历二月最后那一天叫“闰”,是因为它在农历年里每个月多出了一个“闰月”的意思(每过2~3年就要有一个闰月);而一年的最后一天(公历1月1日或公历12月31日)叫“腊月”,就是因为农历一年最终那天像腊月一样,被“留”了下来。
“闰”字的造字特点表明,其本为记时符号,后演化为天文历法专有名词。 东汉王充的《论衡·五经》中说:“律历,天子之大器也……古先圣王制礼乐法度,因天时,地宜,人事,非一人之智慧聪明所能造也。”“闰”字作为记时符号,与“旬”相通,即10天为一“闰”;作为天文历法词汇,则指闰年及闰月。
古人对天象观察极为重视,把“闰”与“朔”、“望”一同纳入了农历的记载体系。如《周礼·春官·大宗伯》中有“以祀神”的“禋祀”之法,注曰:“祀日月星四时之道,凡七祀皆取诸圜丘四郊。”孙诒让《周礼正义》引江永曰:“周制,岁终,祀群星于圜丘,视月行之次,谓之‘晦祭’。”又引姚范曰:“正月望后九日新旧交正,谓之‘人日’。”
云纾优质答主五行有金、木、水、火、土。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以五行相互制约的关系来描述客观世界,阐释万物的起源和生成,是古代道家思想的精华之一。“金生水”如降雨由云而来,“木生火”如木材能燃烧,“水生木”如植物离不开水,“火生土”如所有物质烧后化为灰烬为土,“土生金”如金属矿物埋于地下。“金克木”如金属斧子砍伐树木,“火克金”如金属遇热熔化,“木克土”如植树地,有根而土散,“水克火”如水能灭火,“土克水”如水总往低处流,“五行学说”一直沿用至今。因为人与自然相互统一,所以人体的脏腑之“五脏”也依据五行特性被赋予五行属性:
“木曰曲直”,引申为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与特性的事物,如春季、肝、胆、筋、目等;木遇火焚为灰土、埋于土中又会发芽长大,故有木克土,土生木之说。
“火曰炎上”,引申为具有温热、升腾作用与特性的事物,如夏季、心、小肠、神、脉、舌等,有火克金、金生火之说。
“土爰稼穑”,引申为具有生化、承载、受纳作用与特性的事物,如长夏、脾、胃、肌肉、口等,有土克水、水生木之说。 “金曰从革”,引申为具有清洁、肃降、收敛作用与特性的事物,如秋季、肺、大肠、皮毛、鼻等,有金克木、木生土之说。
“水曰润下”,引申为与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行等作用与特性的事物,如冬季、肾、膀胱、骨、耳、发等,所以有水克火,火生土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