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违约企业?
这个“越来越多的违约企业”,是不是有点主观臆断? 首先,现在的经济环境,确实不如从前,很多行业都陷入低迷,企业经营困难;但同时也应该看到,整个社会的消费能力在下滑吗,同样有不少企业面临经营困境——比如餐饮、旅游、电影等。
其次,在经济下行的时候出现违约(欠债不还)是很正常的现象——毕竟企业面临资金流紧张,而还款压力大增的情况下,选择以贷养贷、以卡养卡的方式坚持下来还是属于正常情况。而在宏观经济向好时,这些债务问题自然就迎刃而解了。 最后,银行本身是有风险的,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是利息差——也就是放贷赚取的利润,而存款准备金和风险准备金占用了部分利润空间,在成本方面,银行既要支付员工的工资费用,还要承担各种监管的成本,最后剩下的利润其实并没有我们想象的多。而高收益必然对应着高风险。现在银监会对于不良资产的容忍度已经大幅提升,如果出现了资产质量大幅下滑的情况,那么意味着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正在下滑,未来有可能需要付出更加昂贵的成本才能解决当前的问题。而一旦风险爆发,首当其冲的就是银行的股东----那可是要坐牢的!为了躲避处罚,有些手段可能超出你的认知范围.....
所以说,从长期来看,我们的确应该为企业的债务问题操心一下,但是短期内,这种恐慌情绪似乎有点过度反应。毕竟能够影响企业信用的因素有很多,包括资本结构、资产负债率、盈利水平、现金流、担保条件等等,银行在审批贷款的时候要考虑的因素也很多,除了考虑企业的信用之外,还要评估还款来源,贷款抵押物价值等等。所以,企业的债务问题是个系统性问题,不能一概而论。
债券违约自2014年进入常态化,违约率也逐年上升,2021年违约率上升至近1.8%,目前债券违约余额1800亿元。违约企业越来越普遍,涉及国企、央企和上市公司。
城投债券是否也会发生违约呢?
需要明确一点,目前所谓的地方政府平台是指广义的平台,并不仅仅局限于2012年审计署确认的近1.74万家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上,而是包含地方政府城投公司以及其他具有政府信用背书的国有公司,因此广义平台公司要多于1.74万家。
就广义地方城投平台而言,近3年新增债务率已经从165.8%上升至243.6%,上升幅度超过75%;狭义新增债务率(仅包括2012年审计署确认的平台)则从18.7%上升至24.8%,上升幅度超过60%。由此可见无论是广义还是狭义,城投公司面临较难承受的债务压力,未来新增债务压力将会持续增加。
另一方面,城投公司盈利能力逐渐恶化,营收债务比从20%上升至70%,说明城投公司自筹资金比例越来越高;毛利率下降至15%,净利润率下降至不足5%,盈利能力逐年恶化。
城投的违约风险上升,但真正违约的可能性并不高,原因在于:
1、城投平台是“基建-土地财政-基建”循环的重要一环,承担着稳增长和保障就业的责任,同时还有稳定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功能。
2、城投的信用根植于政府信用,具有公共服务性质,不能和普通的国有企业相提并论,部分区域的区域金融安全可能会受到威胁,但涉及全国范围时政府必然需要兜底。
3、政府行为不同于市场行为,不能完全用经济学的理论去衡量政府决策。
总的来说,政府在“不兜底、不破产”的原则下会继续给予城投公司适当支持,对隐性债务进行债务置换和展期。我们预计发生区域城投债券违约的区域可能包括湖南、天津、陕西和内蒙古,但最终发生实质性违约的概率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