諺五行属什么的?
《说文解字》“谚”字下说: 俗作“諺”,非是。古文从言,读若艳。 以今音解读“谚”字的字形,可知“谚”字最早写作“�”(yan);以古音考证其读音,则知“谚”字古音读若“艳”。可见“谚”字的字形、读音演变如下: (清)吴骞著 《古今文字聚》第二集 (宋)徐铉校定 《说文解字》(段玉裁注本) 综上,“谚语”的“谚”字在宋朝时候仍发yuàn音;而到明末清初的时候,其发音已经变化为yán了。现在普通话里“谚”的发音也是yán。
至于“谚语”为什么由yuàn变yán呢?原因非常简单,因为“语”字作为单独的词时,其音节是yu-,而作为一个词素的时候,其发音为ya-。1958年公布的《汉语大字典》中“语”字条下注明: “谚语”的“谚”在清初已变为yán,所以清人叶祖廉所著《紫姑神记》里的“俚语”[1]应该属于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语,如“口语”“谚语”“俚语”等等。
以上都是就其单字讨论读音的变化,但“谚语”作为一个整体来讲,其读音仍有保留古音的痕迹。现代粤语仍然将“谚”字读作jæm2,而吴语将“谚”字读成zen3。
“谚”字读作yàn,拼音为竖心旁念yuan,言字旁念yan。是形声字。
“谚”字,从言、讠,炎声。讠作为义符,有“传言布散也”的意思。“谚”字本意,就是人们在劳动或生活中创造的流传于民间简练通俗而含义深刻的言辞,即俗语,与正统的官话相对,通称为“俗谚”或“谚语”。“谚”字在甲骨文、金文及小篆中没有发现。《说文·言部》:“谚,里俗言语也。从言,炎声。一曰议,一曰辞。”许慎所下的字本义“里俗言语也”,说的就是“谚”字的本义。而所附的训释则是后起义。许慎在“义训”中只说它有“议”“辞”的意思,并没有说成“同义”(参李圃《说文解字通论》)。
“谚”字与“谣”、“謡”,同音通假。“谣”字小篆从言、夭,音yáo,本义是没有乐器伴奏的歌唱。“謡”字小篆从言、尧,音yáo,本义也是歌唱。
“言”字,在甲骨文、金文、小篆中字形是一致的,字义也是相对稳定的。“言”字与“谚”字字形上相雷同,从象形字的衍化规律来考察,这两个字在造字上有着密切的关系,可视为同源字。“谚”字是由“言”字转化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