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什么南水北调北京人?
怎么就不公平了,人家南方水源地,水土保持做得非常好 ! 为什么要建水库 ,就是为了蓄水 ,让河流下面重新发育 ,保持水土 ,不让下游河道变窄后淤积加重,为了就是让你能用到更多的清水! 南水北调的线路也是经过科学论证的 ,因为长江中游是有淤泥的,如果挖了长江取水,把淤泥带到里面,那才是更亏本。所以南水北调是从长江上游和中游直接往北方送,这样就不带淤泥了。虽然可能消耗的水资源更多,但换来的是环境质量的提高,减少长江中下游泥沙沉积。你说对长江中下游有没有影响?肯定有的啊,但你说破坏生态,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这完全就是无稽之谈。
再说回南水北调和西气东输一样,都是国家战略性工程,意义非常之大。首先在北方缺水的地区种植粮食,需要大量的水资源,而南方地区因为水资源丰富,所以种出来的粮食价格相对来说会便宜一些,这样就把南方的水资源让渡一部分给北方地区,促进北方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从而优化整个中国的布局(其实说白了也就是以前南方养着北方,现在得反过来让北方养着南方);其次由于中国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为了实现全国各个区域水资源和人口的平衡,不得不进行跨地区的调水。
西线从长江上游调水,势必会遭受很多非议,因为这涉及到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人民的生计问题。其实只要把握好度,做好规划和调控,是可以做到“丰枯互济”、“多蓄少泄”的,毕竟现在的科学手段远远不是以前的愚公移山可以相比的。 其实说到南水北调,就不得不提一提其背后的战略构想——节水优先、量水而行、适度超前。这是解决我国缺水问题的根本途径。
简单来说就是先节水,用节约的水资源发展工业和经济,然后再引入外部的水资源,如果最后还是不够,再考虑调水。所以说南水北调其实是很无奈的一个选择,因为它是一个“补救”方案,是先坏了后补一补,而不是防患于未然,提前打一口深井。
南水北调工程是为解决我国北方地区,尤其是华北地区和西北部分地区水资源短缺这一矛盾而规划建设的重大战略性工程。华北地区的水资源开发过度已导致地下水严重超采,形成多处漏斗区(即在平水年份和正常开采条件下,地下水位低于含水层底部,出现无水可供开采的区域),地表生态急剧恶化,工农业需水和人民生活健康受到影响。西北地区发展缺水的矛盾也相当突出。为缓解并逐步解决这一严重问题并为促进西部大开发,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必须兴建南水北调工程。南水北调工程总体布局确定了“四横三纵”(四横:长江、黄河、淮河、海河;三纵: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的总体布局,通过南水北调工程与原有的四大江河的水资源配置工程相互联接,构成一个“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水网格局。南水北调工程供水区人口4.38亿,面积145万平方千米。其中中线工程北起北京市,南至湖北省,南北纵贯1432千米,供水区人口3.47亿,面积128万平方千米,供水区国土面积和人口分别占全国42%和27%。
北京、天津和河北三省市位于我国海河流域,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十分突出。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223亿立方米,人均不足300立方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8,是典型的资源性缺水地区。这一地区是我国经济较发达的地区,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加,缺水矛盾日益尖锐。目前海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高达110.7%(即平均每年不仅开发了全年的河川径流,而且还超采了等量的10.7%的地下水),远远超过国际通行的合理用水率40%的警戒线,远远超过当地的水资源可利用量。用水与可利用水资源产生如此严重矛盾的结果,必然是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及生态环境用水得不到应有保证,使该区的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发展受到影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解决海河流域资源性缺水问题的根本措施,也是海河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的关键性工程。南水北调工程规划中确定的中线工程调水总量为130亿立方米,其中北京市分水10.5亿立方米。通过中线工程向北京市供水将对北京市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起十分积极的作用。按照规划水平年2050年的情况,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向北京市供水,不仅可有效缓解北京市的缺水矛盾,而且使北京市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指开发水资源的总量占当地水资源可利用量的百分比,也称用水率)较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前下降16个百分点,使北京市的用水率控制在80%以下,并在一定时期内(50年左右)得到基本控制,保障社会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