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岭别墅是什么?
“果岭”二字,最早出现于元好问的诗文中,用以指称打猎的场地——他在《游龙泽庄》中描写道: 围场四面开,四望何茫茫。 中间高坡上,果岭连草堂。 到清朝末年,“果岭”开始成为文人笔下的高尔夫球场代名词。 比如张次溪在《北平打孔府》(1937年)中写道: “这(指孔府)周围有几十里地,原来都是打猎的地方……现在都改成球场上,绿油油的,真好看!” 他将北京城里外的“荒郊野外”,改造成了“绿油油”“真好看”的“草坪”和“高尔夫球场”; 而著名作家郁达夫在游记《江南旅感》中也写道: “我在外国住惯了,无论走到哪里,老想着中国人所吹的‘万里江山’与‘一花一树’,所以回国以后,不能不怀念故国,不能看轻自己。但看看现在到处挖了洞,浇了池子而代替了原野的都市,心里又觉得我们的国家实在没有多少风景宜人的地方可以让我留恋。” 他所说的“到处挖了洞,浇了池子”,指的是当时中国各地大兴土木,建造公园及“市民广场”等公共休闲场所的现象。这些被拆除的旧城墙、旧宅院,按照他的说法都被用来建设“代替了原野的都市”了。
以上两段文字中的“草坪”与“原野”,实际上都代指一种传统的中国社会景观——“耕作之田”与“郊外之地”。它们被改造成“高尔夫球场”和“公园”,正代表着从“乡土中国”向“现代性”的转变。我们可以说:“果岭别墅”是现代化的产物,它诞生于近代中国城市化和体育全球化进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