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肖宿命什么意思?
就是性格宿命,和生肖没关系 比如这个猪: 《礼记·檀弓下》:“君赐吃,大夫食以肉,士食以菜。”郑玄注引古书记载:“凡祭,天子梁(指祭祀时所奉的饭食),诸侯脯醢,卿、大夫飧,士食汁。”可见古人祭祀用的食品分等级,很严格。 但实际上,在周代乃至春秋时期,社会上层和民间饮食差异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大。上层贵族虽然讲究“八珍”、“六羹”等,但普通人家的饭菜也是荤素搭配、有汤有水的。如《礼记·王制》说上古时代“庶人素食”,“君子少食”。这里的“素”不是现在的吃素,而是“没有肉”的意思;所谓“寡”,是指“饭量大”,和今天的“吃得苦”意义接近。《周礼·天官·庖人》也说:“掌共(供)膳羞(食物)。凡王之膳具,日中而举之,共其酒醋,饔饩(熟食),祭祀,共其粢盛,饔爨,实羹清酌,饔爨,以待宾客。”西周时的“饔爨”,相当于今天的炊事员,制作主食。他们的工作职责包括做饭、做菜,当然也包括杀猪宰羊之类的肉类菜肴。肉食并非贵族特权。 那么为什么古代文献对各种食物的记载如此详尽,而从汉代开始,就有“饮食奢侈,必灾及身”“饱暖思淫欲”等说法呢?这是因为饮食在儒家伦理道德体系中有一个重要的位置。孔子就说过:“食夫稻,衣夫锦,于女何与?”意思是你吃饱了撑的,穿这么好的衣服干什么!他曾经把是否懂得礼仪、举止得当作为评判一个人的重要标准之一。到了东汉,饮食更是和人的德行联系了起来。如东汉著名孝子丁兰,他的母亲死后,他“庐墓侧面,结绳为屋,自足下烧。饮浆不食。”汉光武帝见他守孝如此认真,就让他担任尚书令这样的高官。但是,如果从秦汉时期的文献来看,像丁兰这样极端的情况还是比较少的。
总之,用现代人的观念来揣测两千多年前古人的饮食生活,是不符合实际的。 其实,古代的文学作品中早已透露了这种信息。如唐代传奇《柳毅传书》中,就写了龙宫宴上的菜肴:“玉盘中,露春盘秋汤水。珍馐异馔,遍列紫芝梅萼。汤沸金壶,锅裂银花。海蟾圆,璧月坡。”这简直就是火锅、串串香加自助餐嘛!另一篇唐人写的《开元天宝遗事》中也提到了一种“暖炉”:“玄宗幸蜀州,暖炉用泥为之,高三四尺。上设彩画屏风,中有一火门,上用灰炭烧着。外围以布,不用铁。每于冬月,置于庭中,取其温暖。”这分明是涮羊肉和炭火盆的结合体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