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需要名师吗?
作为一个2015-2018年间,先后帮助386名学员考上研究生的辅导机构负责人,我来说一下这个问题的答案。 需要!但不需要太多!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很多考生对“考研”这一考试还不具备一个基本的认识和了解,比如很多考生以为考研就和高考一样,有一个阅卷人说了算的主观题,于是他们就去寻找各种“万能”的答题技巧;还有的考生看到别人在背肖秀荣老师的书,也就跟着背肖秀荣的书……而实际上这些备考中的“盲从”,都是毫无意义的。
当然,我这里不是说以上的做法就完全没用——如果能掌握一些答题的技巧,并且把这些技巧运用自如,那肯定是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毕竟能拿到“高分”谁不愿意呢?)但是,如果考生们连考试的科目、内容、要求都不清楚的情况下,一味地去寻求“名师”的指导,那就是本末倒置了。
举个例子就会明白我的意思了:假设某一专业课的考试内容为《传播学教程》、《网络传播概论》和《新闻采访与写作》三本书,那么只要把这三本书吃透了,这门课基本就可以拿个不错的分数了(140+)。然而有一些同学,看了一些“名师”的网课之后,发现他们的论述题答题思路非常“高级”——不是让你抄书,就是教你用“框架”法来组织答案。虽然这些“名师”的话听起来头头是道,让考生听了之后就热血沸腾想去买资料学习。然而殊不知,这些所谓的“高级”答案往往对考生来说并不能起到实质性的作用,甚至有可能浪费考生的时间。 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名师可能根本不了解目标院校的出题风格。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某目标院校的专业课试卷中,有一道题是问“请简述康奈尔大学媒介环境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观点”,试问一下,看过《网络传播概论》和《新闻采访》的同学,能答出这道题的有多少?再问,如果目标院校每年都出一道这样的题目,那有没有可能是学校针对“跨考”学生出的偏题?既然这道题目书本里没有答案,那些“名师”的网络课程里肯定也没有提到过,那么请问这种“巧”知识是从哪儿来的? ——恐怕只能是考生自己归纳总结出来的。所以,如果在前期,考生能够把目标院校的几本书搞明白,然后再稍微做一些扩展,那么专业课的基本分数就是有保障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