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五行是什么颜色?
“梦五行”是作者虚构的理论,在小说中用来解释梦中梦到“五色令牌”的梦境(见第五章),这个理论实际上是对我国古代文献中“五德终始说”加以演绎而形成的。 “五德之始终于五色”这种说法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庄子·天下》篇,其中提到楚国有一个人叫惠施,他提出了一个著名的难题——锥处囊中,其尾必出。然后这个难题还有一个变体版本,见于西汉司马迁著《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于是韩非疾治术之贱,商鞅、申子之贵,作《孤愤》、《五蠹》焉。其后百馀日,秦果诛韩非。…… 太史公曰:“老子所著书上篇言‘礼’,中篇言‘德’,下篇言‘道’。
我特别注释一下这一段话,因为这里提到了老子的著作有上、中、下三篇。这个问题很大,涉及我们今天能见到的《道德经》版本的问题。目前我们见到的通行本《老子》书共有八十一章,就是根据东汉王弼所着的《老子注疏》。然而,在魏晋时期,流行的《老子》版本一共有五千字。现在我们的通行本与古本《老子》差了一千多字。这多出的千余字内容就是现在的《道德经开篇》和《道德经末篇》。那么问题就来了,这两篇到底是老子写的,还是后人加的?
现在普遍的观点认为这两篇不是老子写的。理由是这两篇文章的风格跟其他篇章的风格不一样。当然也有不少人坚持这一部分是老子写的。我个人的观点也是后者。理由也很简单,如果删去了开篇和末篇,整个章节的结构就会显得很不平衡。为什么老子要特意强调这两篇呢?我想应该是它们非常重要,所以不能缺。至于错简那是肯定出现了的。错简的原因很简单,古人书写材料有限,容易错讹。而且文字传递和校对过程出现误差也是在所难免的。
总之,对于老子的著作我们目前的观点是,八十一章为上篇;开篇和末篇为下篇;中间部分为中篇,大概内容是周易八卦和太极阴阳的内容。 关于“五德终始说”我是这样理解的。上古时人们就发现自然界的变化是有周期性的,比如春夏秋冬,花开花落等等,于是他们得出结论天地万物都在循环往复,变化无穷。这种周期性变化的过程就是“德”的体现。
人类社会虽然是在宇宙这个大系统中存在的,但是也是有其自身规律的。人们发现一个社会的兴衰也是如此,有其兴起之时,也有其衰落之日。而这种兴亡轮回的现象被赋予了“德”的含义。因此“德”其实是自然和社会在循环往复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标记。
“五德终始说”其实就是给五种德行分别赋予五种颜色的象征意义。它实际上反映了古人用五种色彩描绘出一个循环往复的大宇宙观。而在小说中,“五色令牌”则象征了吴国战败之后大梦一场,醒来后一切如故,依然是中国历史上战国末年,周天子威震天下的时候。只是吴王夫差输了那场战争,自己死后吴国果然灭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