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五行土代表什么?
“五行学说”中,“行”是“五”的衍生物。 《尚书·洪范》中记载了五行的顺序: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孔安国注解说:“次相推者,水火待木而生,金水恃土而成。”意思也就是说,水在木之前,因为水生木;火在土之前,因为火生土。如此依次相承。
到了汉代,王充在《论衡》中对“五行”做了说明,他说:“木,火也……水,土也……”可见此时“五行”中的每一行都包含两义,一者为自然界的属性,一者为人体的器官。这样,“木”就有两大含义了——春冬之气与肝脾之手;“火”也有两大含义——夏秋之气与心小肠之官;“土”有四季之意,指脾胃之中;“金”有两重含义,一是西方四季之气,二是肺大肠之腑;而“水”则有两大含义,一是冬季之气,二是肾膀胱之脏。在脏腑之中又各有一气,属阴阳之中又各有五行,这样,人体内就共有五五二十五气。 这种观点,被后世称为“五行相生”或“五行相承”。
另外有一种观点认为,五行是由太阳运动而产生并具有时间顺序性的。这是将五行与时间、空间联系在一起的。这种观点首先提出的是宋代的易学家张载,他在《正蒙·太和篇》中说:“五行者,天地之道。……木火土金水,顺布流注,终而复始。日月星辰,昼夜寒暑,雨露霜雪,水土石金,五类各异,此五行所以分。”他又说:“五行者,一阴一阳之谓也,阴阳合德而好美善致和焉。木火金水,其序则顺;土居其中,为阴阳枢纽,达四海,通阴阳。故曰:土止流通之气也。”这里所说的“顺布流注”就是指木、火、土、金、水的次序不断向前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