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终月属什么?
干支纪年中,有两个特殊的年份,一个是甲子年(1984),另一个是庚午年(2030)这两个年份,立春之后,天干正好是一个循环,也就是甲木到乙木,癸水至壬水……如此轮回。而地支则是子丑交替。
那么按照这个规律,1984年立春(2月4日)过后第一个丁卯日是阳历2月13日,那么1985年的第一个丙寅日是阳历的2月11日,前一个正月为乙卯月,后一个正月则为丙寅月;再下一个正月为丁丑月……这样正好可以对应十二个时辰。 所以,1984年是“甲子”年,1985年是“乙丑”年,1986年是“丙寅”年,1987年是“丁卯”年....如此等等。每六年一周期。 那么从1984年到2030年这47年时间中,有十个“甲子”之年。每个“甲子”年间,立春之后的六个农历月份分别是:乙卯、丙寅、丁丑、戊亥....如此往复。
那么根据六十花甲子的记年方法,二十三个节气中的每个节气,大约都会涉及两个或者多个干支年月日的排列组合。在二十四节气中,每个节气都有其特定的干支符号,用来表达这个时间节点的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
比如冬至,在公元1500年之前,冬至总是在腊月初三或是初四这一天,对应的干支年月日为“庚子”“辛丑”“壬寅”这样组合,过了冬至,日期才会进入“癸卯”“甲辰”“乙巳”……到了公元1500年之后,冬至经常在腊月十六左右,因此之前的干支顺序是“甲子”“乙丑”“丙寅”……之后才是“癸卯”“甲辰”“乙巳”。
又比如清明,这个节气一般在公历4月5日前后,在北宋以前,清明总是在三月十九前后,那么前面的时间就涉及到上个月的干支为“癸卯”“甲辰”“乙巳”——清明当日以及随后几天则进入了“丙午”“丁未”“戊申……”到了北宋中期,清明通常在四月五日或六日,于是之前的时间就是“辛卯”“壬辰”“癸巳”,后面才是“丙午”“丁未”“戊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