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在五行属什么?
一,二不是阴阳。在古代中国,人们用天干地支来表示日月星辰的排列顺序,而每颗恒星都有属于它的代码——它所在的星官(即星座)名称的第一个字,即: 角、亢、氐、房、心、尾、箕——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斗、牛、女、虚、危、室、壁——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其中每个数字都对应着现在的星座系统,但它们所表示的日期却比现在精确许多。以“一”为例,现代天文学上定义的一是白羊座307.598天的第一周第2天,而在古代则是一角宿的14.836天,或者是房宿的6.930天。又因为一年有365.25日,所以每一恒星日实际长1.0272089倍这个数。于是,古人通过测量和计算,发现每一个周期大约包含110个甲子(六十甲子一个循环)或73个旬甲子(十旬一段),于是就把一天分成了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于现在的2.4小时。
那么,如何确定时刻呢?古代没有钟表,但有了时间概念后,人们就想出了“漏刻”——利用水流的流量来计算时间。于是,一昼夜被分成一百刻(古六十四卦每卦六十爻,所以是一百),每一时辰分为八刻,每一刻又分为八分。这样,每天就多了四刻,用于补充子午线的长度差。每四个时辰增加一刻,正好弥补一个太阳日的缺失。 为了与二十四节气挂钩,古人把每一节气均平分为十五等份,每等份之间的度量叫做“圭表常数”。随着节气的变化,圭表的影子长度也在变化。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测一次影长,推一步时序。这种测影的方法叫“景尺”法(也叫“立杆仪”)。
由于地球公转轨道是椭圆,故每年正午的时刻和影长短并不完全一样。虽然古人已经把“景尺”法弄得很精准了,但每年仍然要调整一次,调整的依据就是记录下来的每年的冬至点和夏至点。 就这样,在无数先人的努力下,一套完整的基于天文观测的历法产生了。它指导着人民的生活和生产,也影响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