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圣诞节开盘吗?
“圣诞节”这个词对于A股市场的刺激作用已经不再如当年这般明显,但每年的12月24日—12月25日,仍然会受到资金的关注和炒作。 每逢圣诞节前后,市场上都会上演一波以“消费”“金融”为主线的炒作行情,而每年这场“博弈大戏”的戏码几乎也都大同小异:
先是有媒体报道称,某地某商场出现大量外国人排队抢购的现象;然后网络上再流传出各种“XX广场万人空巷挤爆”的相关图片;紧接着相关部门出来辟谣,表示该地外国人居留数量根本没有那么多等一系列新闻热点。
在一系列新闻报道中,市场对于“外资实力”的认知被不断刷新,同时对于“内需潜力”的认识也得到加深,最终这些内容会在资本市场中得到反映——消费板块率先启动上涨,金融板块紧随其后。 那么为何“圣诞节”这样一个西方节日能够对中国股市产生影响呢?
我们认为可能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是我国的金融体系受到外部的关注。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实行金融高压监管的国家,任何一次货币政策或财政政策的调整都备受全球投资者的关注。而每逢“圣诞节”前夕,由于进口产品税收下调、出口产品退税调高的影响,外贸行业会迎来一轮短暂的投资热潮,与此相关的物流、航运等板块也会有所表现机会。由于“热钱”的流出与流入往往会对国内金融市场带来冲击,因此外资资金的动向也值得重点关注。
二是我国的消费市场存在外来文化的渗透。从过往经验来看,每当“圣诞节”临近之时,各大商场超市都会推出大量的促销打折活动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而这部分消费力的释放也被市场所期待。随着互联网产业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企业利用“流量”的优势对线下消费产生巨大的冲击,因此“消费”这一主题在未来会长期受到市场的关注。
三是相关制度与政策的修改会带来新的机遇。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为此国家频频出台政策刺激实体经济的发展,而在众多改革举措中,“混业经营”可能是引发金融股躁动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保险、证券、银行等金融板块均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跌,如果“混业经营”的改革有望进一步推进,未来此类个股的估值修复空间或将再次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