乎字五行属什么?
“乎”字的五行属性应该是木。 有人说是水,理由是“象形。象人坐而引伸。《说文》:‘上所依也’”“从大从人”。 我认为这样的观点是缘于对造字法的误解。汉字构造分为三种:象形、指事和会意。其中象形是指用物的外形来表示事物的意思;指事是用象征性的符号或者在象形字的基础上抽象出来的符号来表示事情;会意就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共同表示一件事情的意思。 “乎”字并不是象形字而是形声字。它的偏旁“人”和“口”都表音不表义。这个字的意思应该由整个字形来决定。“乎”的字形演变是这样的: 可见这个字的本意是“呼”的意思。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口部》:“乎,语之器也。从口,象形。”“呼”是个表示发声的字,属于舌根清音k;“乎”的读音和“呼”是一样的,所以,“呼”有发音的意思。《诗经》中有“悠悠苍天,此何人哉!”意思是,上天啊,这是什么缘故呢?这句诗中第一个“呼”就是发语词,没有实际意义。 用“呼”的本义可以构成许多词语:呼叫,呼喊,呼唤,嘘吁(感叹词)等等。 现在我们所说的“乎”大多表示语气助词的意思。这个词很晚才有。明代陈第著的《屈宋古音考》里有这样的话:“乎者,语辞耳。”清代段玉裁在 《说文解字注·呼部》里也说:“今以乎为语辞。”“乎”的用法是从古代的“呼”发展来的,只是读音相同罢了。古人用“呼”,我们也用“呼”。古人用“乎”,我们也用“乎”。惟一不同的是古代没有用来表示疑问的“呼”,而我们现在的“呼”已经可以表示疑问了。
古时候,“乎”字作疑问语气助词用,常放于单句句末表示疑问。如许由曰:“子生乱世,避之,乃敢规我?居子之身,污(使……受污,动词)我清洁?”(《庄子·逍遥游》)句中“乎”放于疑问句“避之,乃敢规我?居子之身,污我清洁”末尾,表示询问,可理解为“吗”。古汉语中这类用法的“乎”字,现代汉语多用“吗”替代。再如:
(1)王见之曰:“巨将军至!”辟司马门,见巨,让之曰:“窃闵大夫之处堂之邮,故坐而遣将军。夫安坐不战而取西河之外,将军之功也。今残破之,将军之罪也,独如何看待之乎?(《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2)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无所害,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原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史记·项羽本纪》)
(3)太祖手答之曰:“吾起义兵,为天下除暴,与民兴利,帝王之祚,可得而致也,小郡不足以辱贤者,御自屈足下,何以加哉?且足下与吾,特有二心耳,复何疑乎?”(《三国志·魏书》)
(4)故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昔秦勾践好战而昌,吴、楚、晋、齐好战而亡。是以圣人偃武行文,期于无刑。言之非难,行之为难。(《汉书·叙传》)
(5)夫物至贱也,至微也,然而累生为禽兽,及得为人,又轻灭之,不爱其生,不爱其死,岂不痛哉?夫为政者,何不以痛此众哉?然政烦刑峻,百姓苦痛,甚于鸟兽。夫政使人愁苦痛惨若鸟兽,尚有背畔之意,又况失其所矜而与之齐轻?以此令行禁止,则悖矣,天下叛人矣。(《列子·天瑞》)
(6)夫明主不急其外饰而急其内,不急其颜色,急于其志行,此所以尊天下、昌国家也。非独今也,故先王贵之,夏后伯启与有扈战于甘泽而不胜,六卿请复之,夏后伯启曰:“不可!吾地不浅,吾民不寡,战而不胜,是吾德薄而教不善也。”于是乎处不重席,食不贰味,琴瑟不张,钟鼓不修,子女不饬,亲亲长长,尊贤使能,期年而有扈氏服。此德也,非坚甲利兵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问题:乎字笔顺怎么写?
解答:乎字笔顺答案:横、横折钩、竖
问题:乎字的笔顺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