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字的五行属什么?
《说文解字》中关于“匠”的解释是: 匠,木也。有大,有众。从木,象形。 段玉裁注:“今人谓木工曰匠,而古不谓之匠,其称木工者曰梓人、曰匠人。”可见在古时“匠”不是指木工,而是很多职业的通称。
东汉学者郑玄为《周礼·大司徒》注解时曾说:“土,农也;工,匠也……凡民之政,以比其类而邦国治。”也就是说在古代士(知识阶层)以下的人分为两种,一种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叫农夫(农民),另一种从事手工业制造的叫工人(工匠)。
那么由古代“百工”到现代“劳动者”这一称谓的转变是怎么回事呢?这就要说到中国古代的手工业生产制度了。 中国古代的手工业生产实行的是官府掌控中心制造,民间掌握具体制造的统分体制。国家设立专门的机构掌管百工,《周礼·地官·甸师》中有记载: “甸师掌王之田野,以供粢盛、秬鬯、圭瓒。凡种树艺草莱,执政之所宣令,及百工居处,皆颁告之。”意思是说国家设有专门负责管理手工业的官员,这些官员按照朝廷的规定指挥各工艺的制作。
到了汉代国家控制的手工业品种类越来越多,到明代已经多达360多种,清初更是达到了549种之多。由国家直接控制的行业不仅包括金属冶炼、矿物开采、造纸等多种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还包括纺织品、武器、家具甚至爆竹等日常用品的生产。 但无论是国家直接控制还是间接控制,手工业的制作始终都在官府的控制之下进行。制作流程中的每一步都要得到官方的许可,原料的采集、加工以及产品出炉都必须由专人记录,并且每年都要向官方汇报。只有经过官方认可的合格产品才能流入市场。《汉书·食货志》中记载: “孟春,官皮币,以白丝织成为币,长方形,中央刻纹作为标记。孟夏,始铸钱,以铜为材,方孔,中央有标记。”这就是所说的“工官造物”。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商品流通的增加,传统的由官府掌控中心制造、民间掌控具体制造的体制逐渐被打破。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和商品的自由流通使各行各业都开始出现集中的大型工厂,传统手工业的地理分布开始集中并走向衰落。同时随着铁制工具和耕种的普及,古代以农业为主的社会结构开始瓦解,农村人口不断涌入城市,“工人”的称谓也逐渐替代了“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