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卫生间在哪里?
“你好,卫生间在哪里”,这个问题很有趣,我虽然没用过日本的厕所,却对日本文学中对于厕所的描写颇为感兴趣。 比如川端康成的《温泉旅馆》里就有这样的描写 “从大门到厕所大约有十米远……他的心里很矛盾,因为正想着厕所的事所以无法集中精力欣赏庭院的景色……” 我曾经很想知道日本人的如厕习惯,于是查阅了很多文献资料(大雾)。
据记载,在江户时代,人们是使用便壶的,厕所并不是一个通风良好的敞亮空间,而是一个被严密封闭的房间,里面悬挂着灯笼或者纸烛,照亮了从门口一直延伸到坑位的窄道。 到了明治时代,随着西方文明的涌入,人们也接受了抽水马桶这一舶来品。不过,在日本住宅里建造独立式的厕所并不常见,多数情况厕所还是和浴室合二为一。至于那些没有条件与浴室合建的贫苦人家,则只能将就着用淘米水洗脚、喝过水的脸盆洗屁股——这和我们中华帝国末年人民的生活也没有什么不一样啦~哈哈哈! 总之,在我看来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在日本,古人的卫生常识都是建立在非常低的水平线上的。
现代文明到来之后,人们才开始有了关于个人卫生与公共卫生的观念,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而逐渐完善。 但是,无论哪个国家或者民族,人们在满足了最基本的生理需要之后总是要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的。从这一点上说,无论是作家虚构的文学场景,还是题主提的这个看似很日常的问题,其实都反映了现代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人类在获得了足够丰富的物质供应之后开始盲目崇拜科技的力量,并试图用新的技术解决所有问题,然而技术不是万能的。
在解决了基本的卫生问题之后,我们面临的另一个困境是如何摆脱过度依赖技术带来的精神空虚。 说到精神世界,我又想起了加缪的《局外人》,主人公默尔索因为杀母而被判处绞刑,临行前他对自己母亲死后身体发臭而感到苦恼不堪,因为法律不允许他清洗尸体。就在他即将走上绞刑架的那一刻,他想起了阿拉伯人洁白的身体在海浪中漂浮的景象,于是他不再感到自己是孤独无助的,他的精神得到了暂时的解脱——“今天天气不错。”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