湇字五行属什么?
“湇”这个字不存在于现代汉语规范词汇中,字典中也无收录,是生僻字,不常用,读作qì(去声)。
“湇”最早出现在《说文》之中,小篆写法左边为“酉”,右边是“及”,整个字形类似于“醋”字的初文。《说文》释“豉”为“醯,豉也。”而“醯”就是醋。“豉”指一种用豆子做的酱,这种酱的味道与醋相似。“豉”的本义就是指味道类似于醋的酱。由于“豉”的字形演变和“醋”的字形很相似,所以后来不少人把“豉”误认作“醋”。其实它们的字形并不一样,比如“醋”中间有“酉”字,而“豉”中间是“言”字。从“醋”到“豉”的变化其实是繁简之争的结果——这两个字都属“言部”,但是甲骨文和金文中,“豉”字比“醋”字简略。秦统一中国后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的政策,规定小篆为官方文字,而“醋”“豉”的小篆写法完全一样,所以造成后人分不清哪个是“醋”,哪个是“豉”了。 清人段玉裁写的《说文解字注》中特别提到“今俗语‘醋’曰‘醋豉’。”说明至少到了清时,人们已经习惯称“醋”为“醋豉”了。
现在计算机屏幕上的简化字“醋”,左边的偏旁“酉”实际上表示的是“酒”的意思——“醋”在古代写作“醋豉”的时候,上面部分就不是“酉”字了,而是一个“示”字,上面的“酒”表示的是“酒糟”。“醋”的繁体字“醋”,左边偏旁也是“酉”。可见,现在的汉字简化过程中,把“酒”旁简化成“酉”,实际上是符合古文字结构的。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现在很多人一看到繁体字就认为它是异形字、形伪字而不认识。这其实是一种误解。我国古代的文人学士在写文章的时候是有可能犯错别字或者使用通假字的,比如南宋大学问家朱熹就写过一篇叫《答张敬夫》的文章,其中把“俎豆”错认作“俎豆”。但是这种错误不是把字形搞错了,而是把字音搞错了。这种情况属于古今汉语音变造成的,在古代文人的书写过程中很常见。这种情形现代文字学称之为“形假”而非“形讹”。不能因为古代文献中有形讹的错误就把这些字归入异形字一类而全部删掉,这是一种非常不公平的简化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