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的性质是什么?
五行的理论源自于五行学说,而金、木、水、火、土五行学则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医文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开始对五行的意义进行探索了;到了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五行相胜”之说,即水是克火的,火是克金的,金是克木的……之后,人们又进一步提出了“五行相生”的概念: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
在阴阳五行学说中,一般将五行分为阴阳两大类,即木火金水属于阳,土属于阴。 那么,为什么要把土归为一类呢?这主要是因为古人发现大地万物都是由土构成的,而且无论什么植物都需土壤才能生长,因此把土归为一类是非常合理的。 除了阴阳之分之外,人们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还发现,五行之间还有强弱之分。
古人根据五行相生相克规律,认为水是最弱的,因为水主润下,它的功能就是向下走的,而其他四个属性都是向上发展的,因此水的力量是最弱的;其次为木,因为木的主气化升发的,而金主敛降,土主运化,火主炎上,水主润下,故木力次之。 那么,为什么金不弱反而成为第二强者呢?这主要是由金的功能决定的,中医理论中,金代表的是肺,而肺的主要作用是肃降肺气,也就是说,金具有清降的特性,这个特性决定了它在五行中的位置——第二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