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姓字五行属什么?
一、姓氏来源 出自舜帝虞氏之后裔妫满,其爵位被周天子武王姬发册命为陈侯时,为了纪念祖先,将国号命名为“陈”,史称胡公满、陈胡公;又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秦灭六国后,迁齐人田氏一族于蜀地,并授予丞相之职,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赐姓陈;还有西汉文帝刘恒生于渭水之滨的阳信侯,其母薄太后,因刘恒幼年时的封号是“阳信侯”,故称阳信公主,她一生生育了三个儿子,第一个儿子刘启被登基为帝后,追封母亲为皇后,同时根据她母亲的名字“薄”,为这三个皇子分别赐姓“薄”,其中第三个儿子名恢,就被赐姓为“薄”。
以上所说的都是姓的来源,而陈氏作为大家族,他的得姓原因除了上述外,还有其他的原因。 比如,春秋时期郑国君主郑厉公的儿子姬突,受父亲公子亹牵连而被迫流落到陈国,他在陈国定居下来并在政治上得到重用,还担任了司徒这样的高官,由于他住在陈国,并且官居要职,所以有人提起他为诸候国君时,他也不羞于回答,反而以国君的身份自豪,因此人们都称他为“陈君突”。
后来他的后裔以他的名字“突”为姓,延续至今。 再如,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的母亲杨艳,她的父亲是汉朝的大臣杨敞,在汉宣帝时因为受到大臣霍光的排挤而出仕魏国王室,后来成为曹魏皇帝曹丕的女婿,并追随曹丕篡东汉政权成立魏朝,被封为临淮侯。
晋代王朝建立后,杨敞这一支脉的子孙按照当时皇帝的姓氏“司马”为姓,传承后世。 而杨敞的另一条分支,则延续了祖先的姓名,以杨为姓。
二、姓氏演变 陈和舜同音同字,在商周时代,祭祀先人时,常把对祖先的称谓放在姓氏之前,因此周代古书如《礼记》等就把这个称呼记录下来。
到了汉代,史籍中开始有“舜曰姓”的文字出现,可见此时“姓”字已经写作“舜”字了。 那么,为什么“姓”会发生这种变化呢? 《说文解字》认为,“姓”字的“女”部是被人为添加的,事实上古代“姓”的字形是没有表示女性的“女”部的,“男”字旁是一个“生”字。
东汉学者许慎在解释“姓”字的本义时说“姓,生也。”清代学者段玉裁则进一步解释了“姓”的本义就是“标志性别”的意思。 所以,“姓”字的“女”部应该是后人加上去的,这种字形上的变化大约发生在秦代或者西汉初期。 从战国晚期到西汉初年,贵族和大户人家大多有“姓”“氏”之分,而且很重视这两者的区别,一般由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比如在史书里经常看到“李氏”怎么样的记载,就说明他是姓,假如说到一位女子的姓氏,往往连姓带氏一起写,如“王翦之母”,就说明她是姓。
西汉武帝以后,宗法制度逐渐瓦解,贵族子弟没有继承父辈家业的权利,“姓”“氏”的区别也逐渐消失,大多用“姓”替代“氏”,用来标示家族血统的重要载体——姓一一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于是,“姓”字形体中的“女”部越来越清晰,最终变成“女”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