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心藏什么意思?
《黄帝内经》指出,“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并进一步阐述了五行的对应关系: “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当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 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病无由入矣。 此春秋谓之从阴至阳,此冬夏谓之从阳到阴。” “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宜寒暑,和喜怒而适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此则邪气不生,得病不速矣。”“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这是中医里关于养生的经典语录。
其中的“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是构成宇宙万物的五种基本元素;“四时”即四季春、夏、秋、冬的更替;“阴阳”在这里代表一切事物的两种性质,如白天和黑夜、上升和下降、温热和寒凉等。
古人根据万物相生相克的规律,用五行之间的关系来引导人们顺应自然界的演变,合理膳食,劳逸结合,达到防病治病,延年益寿的目的。
五行藏象是指人体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的系统,每个系统都有其生理功能,同时每一个系统又分别和外界环境的五方、五气、五化、五色、五音、五味等相对应,形成一个天人合一的整体。中医藏象学说的基本含义包括了对人身体结构的认识,也包括对人体生理、病理和诊治疾病的基本原则。如《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亦为先天之本;肝者,罢极之本;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脾胃者,仓廪之本,五味出焉,是为后天之本等。"此外,还提出了五脏应四时五方、五脏各有阴阳观点。这是中医学对人体与自然界整体性和人体结构功能完整性的一种最根本的认识。
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主血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外合小肠,其液为汗,其声为笑,与夏气相通应。喜为其志,若过喜则伤心,悲伤则肺气来克。心有病则见胸痛、颧赤、汗多、喜笑,口舌生疮等症状,多用苦甘清补之药,针刺多用井荥;心有余,则泻小肠,实则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