堠指什么生肖?
你好,关于这个“堠”字,个人认为应该这样解释: 《汉书·李陵传》注引晋灼语: “候音胡豆切。陵寄事匈奴,留止一候,故云‘一候十三日’也。” 李陵是西汉时期的人物,汉武帝天汉元年(前100年),李陵带领五千步兵出征匈奴,由于孤军深入,李陵的部队被匈奴大军围困。
李陵奋勇作战,杀敌无数,但由于寡不敌众,最终兵败投降了匈奴。而这位“一侯十三日”中的“侯”,就是李陵率领的一只精锐骑兵部队,相当于现代的装甲旅、轻步兵师之类的。
而在汉代,一个普通骑兵手下一般会拥有五名轻装步兵,负责运送作战物资和料理后事,这些步兵一般被称为“士卒”或者“士”。于是乎,我们就能在史料中发现一些类似这样的记载: “匈奴以李陵部为前锋击乌桓。匈奴发轻骑二千,冒顿居前,陵军压其后,遂乘胜攻克乌桓。……单于知陵部士疲,令骑射者毕露,共射陵。陵阵势既乱,唯刀枪可以接战。” 李陵的“侯”被匈奴分割包围之后,经过激烈的白刃战,最终损失惨重,仅余数百人,狼狈逃回汉朝的据点。
而匈奴这边,据说也是伤亡惨重,单于的弟弟右贤王因为伤重而死。后来,李陵再次领兵出击,击败了匈奴的援军,为大汉复仇,消灭了右贤王的残部。 通过以上的考证,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堠”字的原始含义是指古代侦察兵采集的烽火信号。由于这些信号需要有人站岗放哨才能完成,所以又引申出了“哨所”“哨位”等词。由于传递警报时需要一面举旗,一面呼叫,所以还延伸出“标志”“标识”的意思。 最后补充一点:“候”的本义不是“等待”,而是“侦察”,因此“不候”并非“不等”之意,而是“不用侦察”,即“直冲”的意思。
古时候,一里设一土台叫"堠(hòu hóu)",五里设一土台叫"邮"。所以邮堠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堠也指守望站(古代了望敌情的碉堡,烽火台)。"堠"多指用于观察敌情的土堡。用兵,行军,驻防。一堠,一堡称为一堠。 堠还有计量单位意思,有记载“一堠为四十里”,也有记载为三十里、二十五里的。一堠为一个测量单位,相当于现代的公里。 堠一般指碉堡,或军事设施:敌~。营~。 堆;聚积:~雪。 堠指古代量长度或计算路程的单位:一~三十里。~里排场。 堠字在古文中注音“侯”声调二声。
“堠”有“驻守、瞭望”之义。如烽堠、堠堡、堠城、堠楼、堠台等。如:宋·黄庭坚《题子瞻枯木》诗:“霜根渐随斧,风物殊未槁。人事亦寻盟,一垢一佛在。为作妖氛扫,岂止黔首安。当留这条根,独味终年勾。” 堠子,就是了望敌情的碉堡,烽火台。古时以四里设一“堠”来计算道里(即里程)。“烽”,又叫烽火。白天燃烟报警叫“烽”;夜间举火发光叫“燧”,所以烽火台又叫“烽燧”。 堠也指“堆、积存”,如《晋书·荀崧传》有文日:“帝躬临寒食,下诏赐崧寿亲之礼,布绢五百匹,钱二十万,米二千斛,以迎母还洛,载母归家,辎重百余,充庭溢次。” 堠用作专有名词时,还有地名、姓氏等意义。
关于堠字的生肖,有一种说法是:“马遇一堠。”这是明代周楫《西湖二集》卷二十八:《侠女散资捐孤寺红粉成灰半空舍》所载马遇一堠之典。该书记述:明嘉靖年间,杭州府钱塘县有一个人叫马遇,字德邻,娶妻曹氏,生一子名驹。马遇是个员外郎,家里十分富有,常常坐船去京城贸易,累有财货,颇足荣耀。所居在清河坊,厅堂后有大园子,树木花卉,曲栏池台,曲径通幽,雅静而洒落,真是个绝妙的花园。马员外因每年北上做买卖,便在清河坊附近另筑住宅一所,以便家人居住。在马员外住屋外的花园内还建造了一座寺院,名为“宝寿院”。到了马员外生日这天,马夫人率家丁仆妇,来到宝寿院祈天保佑公公平安,全家福寿双全,她们烧了头香,上了高香,叩了头,便回去了。这天晚上,马员外在京城贸易的大船停泊在钱塘江边,因为江上起了风,船不能前进。马员外在船头上观看风景,不觉走入一山,又进入一城,看见街巷平正,门前高榜上大书“寿春府”三字,心中大疑:这里既非京师,又非钱塘,是何等去处?便走进城去问人,应声而答的都是女子。马员外以为自己来到了阴曹地府。忽然听见女子叫嚷的声音:“快走!不要失了良机!”马员外抬头看时,只见两个女子提着灯笼,两个女子提着篮子,后有一个女子在推,一齐走向前去,马员外见了,便抢在诸女之前,走到一座大房前。大房两扇门关闭不开,马员外正在踌躇之时,后面几女赶上来,上前猛力一推,房门开了。马员外跟着众女进了大房中间大厅,只见一张长方桌子上面点着两枝大蜡烛,下面摆着一盆水饺。众女坐下来便吃饺子。马员外也随着吃饺子。马员外觉得这饺子特别好吃,不知是什么馅,吃了还想吃,不知不觉地吃了一百多个。吃完了饺子,众女一齐走出大房,马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