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兔子是生肖?
因为兔和鼠在一起,都是子鼠开天,丑牛耕地,一阳初生,万象更新…… 那为什么不是蛇或者马成为第一图腾呢? 因为蛇和蜥蜴在古人眼中是一类,而马和驴则是一类(现代科学证明驴和马的确属于不同物种)。
先秦的《荀子·正名》有“马,卒也;卒,马也”,证明秦汉之前人们已经普遍把这两种动物当成了一类。《尔雅·释草》中“莎,菉”二字互训,郭璞注曰“今人谓之芦苇”,说明汉代人们已经习惯把莎当作一种水生植物看待了。而在东汉的《东观汉记》里明确记载公孙瓒手下的匈奴人呼延攸投降后“带马牛给军,自往请罪。闻其军盛乃曰:‘吾去冬来降,今军马如是,颇知中国事不?’攸曰:‘此是马匹,非驴也。’” 马和驴的分家是在汉朝之后的事了,具体可参见马援之子马季长著《马季长集》。 而作为十二生肖之首,又恰好是寅虎卯兔这个顺序。所以,虽然虎和兔长着同样的牙齿,但是古人还是把它们分到了两类。
十二生肖的起源无从查考,至今天我们仍在使用和相信它,足见其顽强的生命力和人们对它的喜爱与尊重。中国幅员广大,人口众多,物产丰富,自古以来,各个地区的文化发展并不同步。
在古老的商周时期,华夏族还只是在黄河流域繁衍生息,与其它地区还相当隔绝,对于一些南方之兽所知甚微。比如蛇、猴、鼠,这些在南方相当常见的动物,北方人并不熟悉。可见十二生肖的确定,经历了相当长的时期,而且经历了相当复杂的斗争。
在长期的流传中,各个地区的十二生肖可能不一样,在一些古书中,就记载着其它的生肖,比如犬、虎、狼、豹等等。在这一漫长的过程中,各个地区各种文化不断发生着斗争和融合,比如,华夏族的东周分为南北二国,南周进入了楚的范围,并被楚国所吞并。
其文化也融入了楚文化之中,再后来又经过了秦朝的统一与汉朝的继续,才逐步地融化在统一的民族文化之中。十二生肖就是在这个过程中被逐步统一起来的,所选中的生肖基本上是各个地区都有的通例,而且是比较不带有民俗特殊性的。
比如,鸡和狗都是生活中常见的动物,而像豹子则是比较少见的,特别是北方,豹子则更不常见,这就很难让全体人民接受豹子成为十二生肖之一。在历史上,北方文化长期处于主流地位而且相当顽固,这一点,我们从十二生肖中也可以看出来。
在十二生肖中的十二兽中,有九种是北方之兽,而且还有三种动物,生活在由北至南的广泛范围之内,唯有一种蛇是在长期斗争中勉强跻身于其中的。这一点,从许多地方的十二兽演变中也可以看出来。比如在中国北方一些地区的十二兽中有虎、狼,而没有猴、蛇。
还有一点,兽的确定,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水平。中国虽然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驯养猪,后来猪在封建时代是一种重要的牲畜和食物之一,在农村相当普遍,但是它未能成为生肖兽,原因何在?这是因为封建社会的北方,基本上是旱地少牧区,猪并不十分常见,而且长期以来人们也并不以猪为贵。
在古代封建制度下,人们追求的是道德的完善,把对物质的追逐和对生殖的崇拜视为原始野蛮陋俗。于是这十二兽中,除了鸡还有点许象征着生殖繁盛外,其它的,都不带有这方面的色彩。像猪这种最常见的动物,人们虽然离不开它,并且猪也相当可爱——憨厚、善良、胖嘟嘟的挺讨小孩子喜欢,但它在人们心中并不神圣和美好,所以没有资格成为吉祥的生肖兽。
十二兽是与十二地支相配而得名,比如鼠为子,牛为丑,虎为寅,……然而这十二兽并不是一开始就与十二地支完全固定下来。
地支是古代用来计算时间的工具,在我国的东北、山东、江南等地出土的商周铜器上都铸有地支,而且它们的次第也是固定的。然而把十二兽与十二地支相配,并且使之固定下来,则是相当晚,连春秋时期的《诗经·小雅》都还不能像后来一样,把鼠视为最倒霉的现象,《诗经》中有一篇叫《斯干》,有一句“维虺维蛇,女子之祥”,其中的“虺”指小蛇,也就是说,蛇出现在住宅之前被认为是女子诞生的吉祥象征。
十二兽配十二地支的次序也有一番周折,如在《论衡》中,“辰”不是为龙而是为鳖代。《水经注》、《荆楚记》、《异物志》等古籍都把鳖居于十三等丑的末位。后来可能是为了迎合龙这个吉祥物,所以龙代之而居于辰。
“戌”的位臵也有争夺之情形,在古时“猴”多为“狖”、“犭瞿”字所代。在汉初,南方人属“戌”于“犭瞿”,北方人属“戌”于猴。后来由于北方文化的优势,加上南方的“犭瞿”与北方的猕猴是属同一类,才决定由猴来统一“戌”位。而且这种斗争直到后来还在进行,如晋初郭璞注的《尔雅·释兽》中,把“犭瞿”注为“猴鼠”。在南北朝初年(距今一千五百年左右)“十二辰”基本上固定下来。
十二兽的出现之早晚也是不一致的,如老鼠和牛等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