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西门有哪些?
以前有五大门,还有九东门。 所谓“五门”指的是成都有五个正南门,分别是科甲巷(现人民北路)的南大门、顺成大街的西大门、提督西街的北门、大慈寺的西大门、八宝街的东大门。 “九门”则多指武侯祠锦官祠的门。为什么是“九”不是“七”或“八”呢?据说是因为古人认为天为圆,地为方,天上有九个星宿,地有九州,所以用“九”。而“三”一般不为数字,所以没有“三七二十一”“三十六计走为上”之类的说法。
至于现在的“南门”和“北门”的说法是从明清时开始的。明代成都城比唐代更为扩大,在今红星路一带建有南门外大街,在今总府路一带建有一条北大街,这条北大街与如今的北京东路并不在同一条线上。因为这两条街是在成都县城墙的外侧,所以在民间习惯上以“北门”代称。又因清代时又在北大街西侧建了满城,故“北门”也专指一环路内现在的新华路一带。
关于古代的东门和西门就相对好找一些了。
现在的青羊区因有少城故址而得名,而其中的少城是指清朝时的满城,即清初皇帝指定的旗人居住场所,当然也是满语“施舍”之意。少城的正门就是今天的文庙后街。
从少城东边的文庙后街,向西直达大慈寺的正是古时的长安西路。因此处原为蜀国的国都,秦时筑有万里桥,故又有其名。大慈寺的围墙一直延伸到河边,故有“市桥灯火”之说。 大慈寺的正门原来有一对石狮,很是有气派,可惜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破四旧”毁掉了。